本文作者:葉柏均(a.k.a. Figo)
“The performance … is a war machine that spews out images, voices and music.”- K. Dehlholm, Director of “War Sum Up.”
War Sum Up(暫譯: 戰爭之總結)是一部以日語寫成、充滿強烈動漫式視覺衝擊力的歌劇,最早於2012年五月在英國的Brighton Festival上首演。由導演Kirsten Dehlhom和Willie Flindt來自丹麥實驗表演及裝置藝術團體Hotel Pro Forma設計與執行、拉脫維亞(!)廣播合唱團及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擔綱演唱,音樂部分則由The Irrepressibles、Santa Ratniece和Gilbert Nouno合力完成。而漫畫與圖像部分由日本漫畫家Hikaru Hayashi操刀。被選為The Next Wave Festival節目的一部分,War Sum Up在BAM安排了11/1-2為期僅兩天的演出。BAM的Next Wave Festival其實已堂堂邁入第31年,其名稱來自法國藝術新浪潮(The Next Wave)運動,目標為發掘新的藝術大師與新的表演形式,最早於1981年初登台時,只有三部舞蹈作品與Philip Glass(!)的新歌劇”Satyagraha”。其所選錄的作品都具有強烈的實驗性質與先鋒性,往往揭示了下一個世代表演藝術的轉變與風向。
War Sum Up一如其名,試圖描述戰爭的一般性表徵。戰爭是簡單的,就像是繚繞在眾多經典post-WWIII的文本中反覆低語的那般: “War, War never change.” 打自人類文明有史以來,因為不同目的而發動的戰爭不計其數,然則其終極目標都是擊倒對手與奪取資源;然而,戰爭也是複雜的,每個年代的戰爭無不是窮盡當代 最優良的頭腦來出謀劃策,並用盡最新的工具及發明: 從史前的矛槍刀斧,演變到中世紀及英法百年戰爭的遠程武器:弓、弩、與十字弓的大戰;而至十五六世紀新式火藥的成熟推動了槍械彈砲的普及與冷兵器時代的終 結。而後對於機械力的運用,種種致命的殺人兵器被送向了遙遠的天空及深邃的海洋;二戰時轟隆作響的B-2轟炸機、惡魔般的零式戰機、還是在冷酷海洋中埋葬 無數船隻的U-2潛艦都還在戰爭史上歷歷在目。而又才一眨眼的瞬間,武器的力量就已經發展至遠遠超過所有文明所能承載的總和: 核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造就了一代人活在冷戰的陰影與每家每戶都自建核子塵避難所的瘋狂與荒謬。 戰爭永遠在變、也永遠不變,參與其中的人川流不息、稍縱即逝,但戰爭從來不曾缺席人類歷史長河的那怕一個瞬間。
戰爭帶來了毀滅,也改變了世界: 它帶來了新科技、新的國際關係與戰略、新舊文明的更替、族群的融合與分化、疾病和文化的全球化、甚至消憩了社會階級。它令人畏懼,卻無法忽視。
藉由多種媒體與主題的交會運用,War Sum Up企圖捕捉戰爭的數個切面 – 用的是如同日本動漫如”Akira”、”Gundam”系列的近未來反烏托邦設定,敘事瀰漫著一股反戰、陰鬱的基調; 聲樂部分則仿如Yma
Sumac的奇幻美聲,而配樂則是擺盪於近乎於噪音或是充滿華美繁複音符的電子音樂。這些元素、看似衝突,卻被巧妙地結合起來,勾勒出殘暴與悲傷滿溢的一部強烈視覺張力的戰爭交響詩。
War Sum Up的主題與劇情大綱
War一劇可粗分成三個主題/角色: “Soilder” (士兵)、” Warrior” (戰士)、“Spy” (間諜);然而,深究其中,兩則隱含的主題: “Gamemaster” (暫譯: 遊戲主宰)和“Civilian” (平民)則交互穿插其中,構成共五組角色,分別由一名獨唱擔任,彼此之間間或交叉唱和。幕次編排如下(在劇中以大字投射在舞台屏幕上,如圖):
序曲
第一幕: “Soilder” (士兵)
第二幕: ” Warrior” (戰士)
第三幕: “Spy” (間諜)
最終幕
“Soilder” (士兵): 被從東方戰場上遣返回家,多年浸淫在戰中的他羅患了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後創傷壓力精神失調),回到西方文明世界中的他再也無法融入社會、”家”對他也已喪失意義。於是,他選擇獨自回到戰場,但在路上卻意外 被炸死。國家為他豎起了紀念碑、他的症狀跟命運因此而成了永恆的象徵。” Warrior” (戰士): 來自於東方美麗的山嶺與湛藍的河谷之間,他和他的夥伴潛伏在山澗間、在深綠的灌木叢與河海之交、英勇的戰鬥。但是,沒過多久,他們眼睛中的藍天就已慢慢轉 灰、身體堆砌浮流於河上。由於非自然死亡,他們的靈魂無法通往世界的彼端,從而變成亡靈,必須要反覆地訴說他們的故事來找尋最後的安息。“Spy” (間諜): 更多的時候,他們更像是靈媒 – 既通曉真實世界的語彙、又掌握著另一套祕密的地下世界的語言。在戰爭中被俘虜,間諜需要學習如何將他的種種技能: 格鬥技、欺瞞、謊言、易容與變裝,轉變成一個新的角色而逃脫。在劇中,如同通俗喜劇般的,間諜將自己變成了女超人(Superwoman)並且成功逃出敵營,一如喜劇類動漫中的劇情發展。
“Gamemaster”(遊戲主宰): 身著一身鮮黃色的套裝,主宰在各方面看來只是名職業家庭主婦。他對戰爭的立場是悲觀地,但是為了世界的運行、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他必須得發動戰爭;然則他仍必須面對生活: 所以在劇中他要打掃家務(清運椅子),並將之視為”Banality of evil”(原句來自Hannah Arendt對紐倫堡納粹大審的論述)。
“Civilian”(平民): 只點綴性的穿插其中,並且由合唱團的形式出現。他們歌頌著英雄、也哀弔著死者,但在更多時候,他們只是角色們的和聲、並且參與了各種戰爭機器的製造。平民,在更多時候才是the banality of evil的化身。
War Sum Up的聲樂與配樂
War Sum Up的主題與劇情大綱
War一劇可粗分成三個主題/角色: “Soilder” (士兵)、” Warrior” (戰士)、“Spy” (間諜);然而,深究其中,兩則隱含的主題: “Gamemaster” (暫譯: 遊戲主宰)和“Civilian” (平民)則交互穿插其中,構成共五組角色,分別由一名獨唱擔任,彼此之間間或交叉唱和。幕次編排如下(在劇中以大字投射在舞台屏幕上,如圖):
序曲
第一幕: “Soilder” (士兵)
第二幕: ” Warrior” (戰士)
第三幕: “Spy” (間諜)
最終幕
“Soilder” (士兵): 被從東方戰場上遣返回家,多年浸淫在戰中的他羅患了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後創傷壓力精神失調),回到西方文明世界中的他再也無法融入社會、”家”對他也已喪失意義。於是,他選擇獨自回到戰場,但在路上卻意外 被炸死。國家為他豎起了紀念碑、他的症狀跟命運因此而成了永恆的象徵。” Warrior” (戰士): 來自於東方美麗的山嶺與湛藍的河谷之間,他和他的夥伴潛伏在山澗間、在深綠的灌木叢與河海之交、英勇的戰鬥。但是,沒過多久,他們眼睛中的藍天就已慢慢轉 灰、身體堆砌浮流於河上。由於非自然死亡,他們的靈魂無法通往世界的彼端,從而變成亡靈,必須要反覆地訴說他們的故事來找尋最後的安息。“Spy” (間諜): 更多的時候,他們更像是靈媒 – 既通曉真實世界的語彙、又掌握著另一套祕密的地下世界的語言。在戰爭中被俘虜,間諜需要學習如何將他的種種技能: 格鬥技、欺瞞、謊言、易容與變裝,轉變成一個新的角色而逃脫。在劇中,如同通俗喜劇般的,間諜將自己變成了女超人(Superwoman)並且成功逃出敵營,一如喜劇類動漫中的劇情發展。
“Gamemaster”(遊戲主宰): 身著一身鮮黃色的套裝,主宰在各方面看來只是名職業家庭主婦。他對戰爭的立場是悲觀地,但是為了世界的運行、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他必須得發動戰爭;然則他仍必須面對生活: 所以在劇中他要打掃家務(清運椅子),並將之視為”Banality of evil”(原句來自Hannah Arendt對紐倫堡納粹大審的論述)。
“Civilian”(平民): 只點綴性的穿插其中,並且由合唱團的形式出現。他們歌頌著英雄、也哀弔著死者,但在更多時候,他們只是角色們的和聲、並且參與了各種戰爭機器的製造。平民,在更多時候才是the banality of evil的化身。
War Sum Up的聲樂與配樂
War 嚴格來說並不是歌劇,缺乏線性敘事、支線,其中的三個主題(士兵、戰士、間諜)完全可以各自獨立觀賞,只有遊戲主宰和平民部份起到些許連接。然則,由實力 雄厚的拉脫維亞電台合唱團的聲樂表現時而優美、時而激盪昂揚,角色們的獨白抑鬱而絕美,配樂則結合了合唱、電子樂、和Chamber POP衝突又協調。劇中的Libertto(長段對白、文句)則猶如禪宗偈語,” As leaves of lasting planet, the hate is here forever” 、”Destiny comes at a scene of life and death, and
departs in haste with old and young in disorder. Dreams, foams, and shadows
seem alike. ”,幾近詩句。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遊戲主宰Gamemaster。 甫開場,一襲鮮黃色的主宰手搖一方小小的音樂盒,耐心地讓音符流洩、滲入到表演廳的每一個角落,良久,他才開口唱到: “戰鬥即將開始、而明日的一切皆已命定”,聲音劃破凝結的空氣,令人為之一振;而在接近尾聲時,主宰引領著大家編織戰爭機器、把一個個的平民轉變成機器 人、這時合唱優美而淒涼,各聲部堆疊通往最後的大合唱,觀眾的情緒被慢慢推上高潮,美聲繁花欲裂、令人頭暈目眩,傾刻間,刺耳的警報聲響起中止了一切,後 幕緩緩升起,強光打向不知所措的角色們及觀眾,此時,放置在台前角落的幾把椅子跟紙板的影子恰成一部巨大的坦克車,冰冷的投射在整個舞台上,幕落,全劇終。
War在編曲上也頗有亮點。例如第一幕”士兵”的開場,合唱團如同誦經般的詠唱心靈受傷的戰士自戰場歸還,肅穆而悲壯。或者,在”戰士”的幾幕,三弦琴、強烈節奏感的配樂相互結合,反抗軍不可挽回的邁向命定的毀滅,昭然若揭。
舞台設計中的色彩、構圖與漫畫化
在舞台設計方面,簡簡單單的兩層樓框架裡裝了十一名演員,鮮麗的影像被動態的投射在前幕及後幕上,關於漫畫的指涉讓你不由得聯想到這只是一盒精巧的戰爭人偶遊戲,動態的螢幕如同包裝紙般展演了高潮迭起的劇情與如詩的風景,時不時穿插爆炸、插圖、盔甲、手槍等聲光效果。但是戰爭的符碼潛藏在無處不在的細節裡: 一幕,士兵們摺疊並投擲著紛飛的紙飛機;另一幕,一幅幅詳細的插圖演示了將軀幹重組成機械,手變成鋼爪、腳變成鋼板覆蓋的獨趾,人類於是被異體化/義體 化,而巨大的機器人最終自背景浮現;當戰爭接近高潮,平民們手持奇特形狀的手杖編織著、眾多得戰爭機器應召而出;間諜在變換身分的過程中,背景出現了素描 人偶毫無表情的臉孔,如同打草稿般、人物被一筆一畫的賦予了個性與身分。
戰爭的面貌從遊戲主宰口中如囈語般的詩句,自極遠的視角一路拉近到近的不能再近的真相現場。在最終幕的開頭,真實戰爭場面被清晰投影到螢幕上: 破敗的建築內部、被炸斷的肢體與恐懼的目光,戰場的影像被巨大的、無法迴避的壓在觀眾的視網膜上,疼痛不已。
除了視覺效果之外,文字的使用也屢見不鮮。除了關於PTSD疾病症狀的定義、還有間諜活動中的種種術語,更多時候,文字以漫畫中誇大的狀聲詞出現 (見上圖)。然而,大量地使用動漫元素也有其不足之處,現成的圖像限制了對戰爭符碼的想像空間,且關於間諜、反抗軍的文化想像也落於平板、俗套,在歌劇有限的敘述空間中顯得缺乏深度,並有將戰爭主題娛樂化之嫌。
然而,動漫式的誇大與喜劇元素也為War 增色不少,許多討喜的表現方式也豐富了主題。當間諜登場並且最終轉化成超人(Superwoman)時,間諜重新出現在雙層框架之外,變成一兩米高、雙眼 發光、高舉宙斯雷電力量之仗的女巨人,此時舞台被鮮媚詭譎的亮綠、橙紅潑灑,而高強度快節奏的配樂則伴著錯落談笑、遊戲般的合唱。這是視覺影像、音樂、與 意象的三重奏,一座巨大的女性主義幻化烏托邦立地而起。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遊戲主宰Gamemaster。 甫開場,一襲鮮黃色的主宰手搖一方小小的音樂盒,耐心地讓音符流洩、滲入到表演廳的每一個角落,良久,他才開口唱到: “戰鬥即將開始、而明日的一切皆已命定”,聲音劃破凝結的空氣,令人為之一振;而在接近尾聲時,主宰引領著大家編織戰爭機器、把一個個的平民轉變成機器 人、這時合唱優美而淒涼,各聲部堆疊通往最後的大合唱,觀眾的情緒被慢慢推上高潮,美聲繁花欲裂、令人頭暈目眩,傾刻間,刺耳的警報聲響起中止了一切,後 幕緩緩升起,強光打向不知所措的角色們及觀眾,此時,放置在台前角落的幾把椅子跟紙板的影子恰成一部巨大的坦克車,冰冷的投射在整個舞台上,幕落,全劇終。
War在編曲上也頗有亮點。例如第一幕”士兵”的開場,合唱團如同誦經般的詠唱心靈受傷的戰士自戰場歸還,肅穆而悲壯。或者,在”戰士”的幾幕,三弦琴、強烈節奏感的配樂相互結合,反抗軍不可挽回的邁向命定的毀滅,昭然若揭。
舞台設計中的色彩、構圖與漫畫化
在舞台設計方面,簡簡單單的兩層樓框架裡裝了十一名演員,鮮麗的影像被動態的投射在前幕及後幕上,關於漫畫的指涉讓你不由得聯想到這只是一盒精巧的戰爭人偶遊戲,動態的螢幕如同包裝紙般展演了高潮迭起的劇情與如詩的風景,時不時穿插爆炸、插圖、盔甲、手槍等聲光效果。但是戰爭的符碼潛藏在無處不在的細節裡: 一幕,士兵們摺疊並投擲著紛飛的紙飛機;另一幕,一幅幅詳細的插圖演示了將軀幹重組成機械,手變成鋼爪、腳變成鋼板覆蓋的獨趾,人類於是被異體化/義體 化,而巨大的機器人最終自背景浮現;當戰爭接近高潮,平民們手持奇特形狀的手杖編織著、眾多得戰爭機器應召而出;間諜在變換身分的過程中,背景出現了素描 人偶毫無表情的臉孔,如同打草稿般、人物被一筆一畫的賦予了個性與身分。
戰爭的面貌從遊戲主宰口中如囈語般的詩句,自極遠的視角一路拉近到近的不能再近的真相現場。在最終幕的開頭,真實戰爭場面被清晰投影到螢幕上: 破敗的建築內部、被炸斷的肢體與恐懼的目光,戰場的影像被巨大的、無法迴避的壓在觀眾的視網膜上,疼痛不已。
除了視覺效果之外,文字的使用也屢見不鮮。除了關於PTSD疾病症狀的定義、還有間諜活動中的種種術語,更多時候,文字以漫畫中誇大的狀聲詞出現 (見上圖)。然而,大量地使用動漫元素也有其不足之處,現成的圖像限制了對戰爭符碼的想像空間,且關於間諜、反抗軍的文化想像也落於平板、俗套,在歌劇有限的敘述空間中顯得缺乏深度,並有將戰爭主題娛樂化之嫌。
然而,動漫式的誇大與喜劇元素也為War 增色不少,許多討喜的表現方式也豐富了主題。當間諜登場並且最終轉化成超人(Superwoman)時,間諜重新出現在雙層框架之外,變成一兩米高、雙眼 發光、高舉宙斯雷電力量之仗的女巨人,此時舞台被鮮媚詭譎的亮綠、橙紅潑灑,而高強度快節奏的配樂則伴著錯落談笑、遊戲般的合唱。這是視覺影像、音樂、與 意象的三重奏,一座巨大的女性主義幻化烏托邦立地而起。
令人玩味的是,導演Dehlholm本身也是以女強人的形象出名;當她用她洞察一切的雙眼解構表演中的各個符號、如同間諜術語般的符號們被轉譯成了新的圖騰。於是,傳統的劇場崩解,而新的意義在劇中誕生。正如同Dehlholm和Hotel Pro Forma所宣告的,War Sum Up來自於解構與建構他們合作的稍早(1993)的一部劇 “Operation : Orfeo”。兩者相比,其中戰爭的主旋律未有改變,角色的建構也有所相似,但是War Sum Up刻劃了更貼合時代、更豐富的角色,與加入了令觀眾搪目結舌的視覺與音樂特技。
間諜轉變為女超人之一幕 |
服裝設計
除了穿著鮮黃商務套裝的Gamemaster,十一名米白仿似古陶瓦(Terra-cotta)武士配上現代裝備的角色由知名的時裝設計師Henrik Vibskov一手打造。Henrik Vibskov以大膽特異的龐克風服裝聞名,而這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服裝大有像David Bowie影片中的科幻日本武士、動漫宇宙海賊、Cobra、爆炸頭武士等致敬。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塵土遍佈的戰士服,看似寬鬆肥胖,卻是可以配合螢幕迅速收束成融入背景輪廓的黑色,並且,能夠巧妙的反射投影上去的五顏六色,使的不論是爆炸、異度空間、還是幽魂的場景都顯格外逼真。
結語
War Sum Up是一部聲樂水準極佳,配樂新穎且合宜,並擁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作品。但就故事性而言,有關戰爭場景、目的與手段的縱深探討薄弱,無法擔下”戰爭之總 結”這一巨大的主題;以90分鐘的長度來看,中段缺乏能夠吸引觀眾的高潮,尤其又因部分主題的音樂調性相似而被進一步弱化。各幕分開看都會相當成功,但是 要在全劇長度內不中斷的演出中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還是有些欠缺火侯。另外,以漫畫為題材並且大量運用動漫元素,觀眾未必會買單(尤其是歐美觀眾),而且, 在先前篇幅也討論過,劇中對於戰爭的立場過於單一、可預測,也削弱了其創意性。War Sum Up是部演出製作扎實,其中蘊含的創意元素多有佳作,令人激賞,值得一看的好劇,但若嚴格的跟同類型的劇目相比、或是深究其文本的意涵,仍有進步空間。
==
All the
images used in this article are acquired from internet.For more images of the custom, see here: http://alastairphilipwiper.com/blog/war-sum-up-pt-1/
P.S. On the 1st and 2nd November at 7.30pm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in NYC will host the US premier of WAR SUM UP, an award winning opera with music created by The Irrepressibles. At 9pm follow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era The Irrepressibles will present their first ever two appearances in the US. Presenting music from their new EP Nude: Landscapes in the BAM Cafe in a free 60 minute concert. Jamie's intense crooner and sawing counter-tenor surrounded by minimal piano and acoustic guitar with violin and cello expanding into orchestrated soundscapes with loop and octave pedals live.
P.P.S. 在Hotel Pro Forma的Vimeo page上可以看到普通畫質的2012首演完整版! https://vimeo.com/channels/470048/43518086 仔細比較兩者,我覺得在BAM上演的新版較舊版為佳,但仍然值得一看! (但是若點進去就會要你輸入密碼。)
P.S. On the 1st and 2nd November at 7.30pm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in NYC will host the US premier of WAR SUM UP, an award winning opera with music created by The Irrepressibles. At 9pm follow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era The Irrepressibles will present their first ever two appearances in the US. Presenting music from their new EP Nude: Landscapes in the BAM Cafe in a free 60 minute concert. Jamie's intense crooner and sawing counter-tenor surrounded by minimal piano and acoustic guitar with violin and cello expanding into orchestrated soundscapes with loop and octave pedals live.
P.P.S. 在Hotel Pro Forma的Vimeo page上可以看到普通畫質的2012首演完整版! https://vimeo.com/channels/470048/43518086 仔細比較兩者,我覺得在BAM上演的新版較舊版為佳,但仍然值得一看! (但是若點進去就會要你輸入密碼。)
--
War Sum Up演出製作資訊:
Part of 2013 BAM Next Wave Festival
Hotel Pro Forma
Vocals by Latvian Radio Choir
Directed by Kirsten Dehlholm
演出時間:2013年11月01日-11月02日
演出地點: BAM Howard Gilman Opera House
官網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